京ICP备16030046号-1北京青春你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opyright © 2010 HBstars.com Incorpora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二十二院艺术区6号楼079单元
专访丨《理想照耀中国》编剧姜大乔
《理想照耀中国》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来各个方面的革新与进步,将为此奉献的平凡人物搬到荧幕前被了解、认识,给予他们鲜活的形象是每个编剧肩膀上的重任。《173米》《秀才遇到兵》《我是小方》的编剧姜大乔对此深有感触,今天为大家带来青春你好签约编剧姜大乔的独家专访,看看他的创作原则是什么样的!
Q:在您负责的《173米》《秀才遇到兵》《我是小方》这三个单元中,哪个故事的难度是最大的?
编剧姜大乔:相对而言《173米》比较难,因为是讲攻破胡麻岭隧道难关,需要很多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,以及平衡专业知识和故事呈现,这是比较有难度的地方。而且要在不能出错的前提下,让观众明白为什么修173米的隧道花了那么长的时间,到底难在哪里,只有把特殊的地质环境讲清楚了,观众才能理解这个故事。
《我是小方》的困难在于方大曾本人的历史资料非常少,我们也特意去向研究小方的冯雪松老师请教,他提供了很多关于方大曾的生活细节,包括方大曾前往卢沟桥进行战地采访过程中的细节等等,都是冯雪松老师给我们提供的,对我们的创作帮助非常大。
Q:《我的小方》的结尾是母亲苦等儿子几十年,这个设定算情感的爆点吗?这个点在剧本阶段是怎么确定出来?
编剧姜大乔:其实这并不是特意设计的情节。《我是小方》破题后的核心问题是,“如何展现一个普通人在明知战争危险的情况下,还有奔赴战场的勇气”。所以我是把方大曾当成普通人来创作的,那这样就一定会有生活元素。当然,母子关系就是其中一环。方大曾25岁去卢沟桥后的几个月就失踪了,那母亲对他的盼望和守候是自然而然推导出来的情节。
Q:在这三个故事的创作中,总编剧梁振华老师对你有哪些帮助?
编剧姜大乔:帮助特别大的是《秀才遇到兵》这个故事。起初我拟定的破题方向是偏严肃的,但开选题会的时候,总编剧梁振华老师提出一个观点,“这个故事是有天然矛盾存在的,祁建华作为军队里面的书生,面对刚经历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老兵们,他们之间身份冲突是很明显的,那不就是’秀才遇到兵’”嘛,应该考虑去走轻一点的路线”。这个方向确定后,《秀才遇到兵》是写的最快、修改最少、呈现效果非常好的一个篇章。就是因为大家一块找准了方向,梁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创意点,很自然地就推进下去了。
Q:那您觉得这次参与《理想照耀中国》的创作和以往有什么不同?
编剧姜大乔:最大的不同就是《理想照耀中国》是“短剧”的形式。它的规定时常就限制了表达的内容非常有限,要求高浓度的信息量,矛盾也要特别清晰,戏剧冲突从产生到解决都要在30分钟之内展现。这和我们平时做电视剧的创作规律不一样,常规电视剧要娓娓道把所有的冲突矛盾都铺陈到最高,最后总爆发。短剧更像电影,需要大量视觉化的元素、标志性的元素来帮助观众理解较为复杂的人物感情,需要做一些非常精致的设计。通过这次创作我也吸收了短片创作的经验,做一些更视觉化得设计到电视剧当中去,这对我以后的电视剧创作也有一个质的提升。
Q:那您作为一个年轻的编剧,在参与《理想照耀中国》的创作中,您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吗?
编剧姜大乔:我在创作上不会刻意把人物讲的多么高大上、多么伟大,我最核心基本的创作原则是把角色还原成“人”。这三个故事的核心思想都是讲他们生活中很琐碎、细节、平凡的一面。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创作方式,相对靠近年轻观众,这算是一个优势吧。
Q:年轻观众确实比较认可这种表达方式,并且找到一些共鸣。那这三个故事中,你最满意的是哪个篇章?
编剧姜大乔:剧作层面上来说,《秀才遇到兵》的结构最完整的。它的矛盾升级衔接的很紧,并且在短篇幅中表达的很完整。当然另外一方面和金晔导演的拍摄、演员的表现都密不可分,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Q:您创作这三个故事时,有没有给自己设定什么标准或者原则之类?
编剧姜大乔:我在剧本创作时坚决执行的第一个原则就是,绝对不去刻意的催泪。我展现的人物他能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,那是观众的理解,我只讲一段故事,把矛盾冲突把他的困难说清楚就好了。第二个原则就是,绝对不去喊口号。《我是小方》里面可能会透过广播电台、学生演讲牵扯到时代背景的东西,但是那绝对不是口号。
Q:从剧本创作到落地拍摄,如果导演的想法和您的剧本差距过大怎么办?
编剧姜大乔:《我是小方》因为导演想进行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创作,那编剧所有的台词、场景、动作、设计都要结合实景去做一定的调整。比如说长镜头中间不能断,怎么去控制中间的台词就会让我比较费心思,比如说一个情节中有三句对话,但是镜头过去可能也就六秒钟,只能说两句,那可能就要删掉一句。所以《我是小方》创作过程非常辛苦的,实际上拍摄和剧本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。
Q:那另外两个故事,剧本创作和实际呈现差别大吗?
编剧姜大乔:《秀才遇到兵》基本没有什么改动,我和金晔导演的沟通比较良性,我们共同调整了几个情节,比如祁建华在课上讲“瞄”字的情节,目字旁加一个苗石的苗,那个就是金导的意见。他提议祁建华讲课能不能跟人物挂钩,更贴近角色本身,更生活化一点,类似这种细节的探究我们进行了很多,每一个提出来的意见都是在加分,都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好。包括最后一场戏,祁建华和苗石十年后重逢,金晔导演也处理的特别好。因为很多观众都不了解时代背景,但我想表达的是就算在这种背景下祁建华还坚持帮助更多人“脱盲”,他还创造了速成拼音,教更多的人认识拼音,这个伟大之处是我决定要在结尾表达出来的。金晔导演也完完全全get到我写这段情节的用意。如果说观众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话,他能看到苗石从文盲士兵变成了帮别人“脱盲”的人,两个人的身份颠倒,再见面相视一笑也会觉得这个很感人吧。从侧面也体现了祁建华教书育人对这个社会的改变,以及他伟大的功绩。如果通过这个故事,能让更多的观众想去深入的认识他、了解他,那我认为也是这个故事的意义吧!